close

正確來說,同盟會的三大領袖是孫文、宋教仁、黃興。要加上一個汪精衛,也應該是四大領袖。

國學大師章太炎漏掉孫文,是故意要給他難看的,認為孫文不夠格當臨時大總統。章太炎是一個很會罵人的學者,很少人沒被他罵過。就是汪精衛、宋教仁、黃興,這三個人讓他欣賞,沒有被他罵過。

宋教仁和黃興原本是有自己的反清組織,華興會。不過華興會的革命並不順利,兩次起義都計畫好了,還沒開始就被清朝發現,因此都宣告失敗。後來知道孫文有個理念要革命,所以他們二個人一起加入了同盟會。

同盟會成員來自各個地方,意見都很多,其中一個很實際很重要的問題,卻一直沒有定案:「要在哪裡革命?」

當時宋教仁提出「革命三大戰略」給大家參考:

一 首都革命
直接在北京城發動起義,擒賊先擒王,首都一被佔領,整個革命就瞬間成功,可是相對的危險性高。 

二 中區革命
在長江中下游重要城市發動起義,重要城市的宣傳度很高,占領成功後,可以號召其他地區一起跟進。 

三 邊區革命
在中國沿海的偏僻地區發動起義。由於偏僻,所以軍隊防備很爛,很容易成功,是打游擊戰的方式。

宋教仁緊接著說:「我認為戰略二比較好,只要我們能成功堅守個幾天…」

還沒說完,卻被孫文插話:「我倒覺得戰略三才是最好的策略。沿海地區,比較容易偷渡武器方便接應。」

黃興也跟著附和說:「孫先生是有經驗的人,我們就聽孫先生的吧!這一次我將親自參與,我們一定會成功的。」

連好朋友黃興都這麼說了,宋教仁也不能再說什麼,於是他再度沉默,開始計畫著其他的事情。

這一次的革命就是黃花崗起義,結果是慘敗,而且失去了大部分的同盟會菁英。

同個時間點,宋教仁去了上海,成立「同盟會中部總會」這個組織,向來低調的宋教仁決定獨立策劃這一次的起義,即是武昌起義。

而原本武昌起義是訂定在 10 月 16 日行動,誰都沒料到10 月 10 日這一天因為一起班長和士兵的口角衝突事件,竟然迫使武昌起義提前行動,總之結果是起義成功的占領武昌城,並挺住了清朝的反撲,最後在武昌革命後的 41 天,中國 15 個省全都脫離清朝的控制。

沒有宋教仁就沒有武昌起義,他是一個低調足智多謀的人,是民國初的諸葛亮。

他的貢獻可不只是這樣,袁世凱總統當得好好的,梁啟超也幫著袁世凱,但宋教仁就是有辦法讓袁大頭吃鱉。

低調、低調、低調,最低調的宋教仁,是怎麼讓袁世凱從總統大位滾下來?

他最後被暗殺身亡,是袁世凱幹的嗎?

翻4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林永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