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慶日,是在 1912 年的 10 10 日舉行。但就在國慶大典不到一個月前,北京的臨時參議會,還曾為選擇哪一天做為國慶日,有過激烈的討論。

最初的提案,由當時的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提出,是以湖北武昌起義的 10 10 日做為國慶日。武昌起義被認為是推翻滿清的重要關鍵,值得紀念。來自湖北的議員,當然大表贊成。但馬上有議員質疑,武昌起義雖然重要,可是只紀念這個日子,對其他革命份子未免太不公平了。比如,廣州的黃花崗起義也很重要,就算當不成國慶,總得給它一個紀念日吧!安徽來的議員也說,別忘了當年我們安徽有兩名革命烈士從容就義,他們對民國的貢獻怎能遺忘?四川來的議員也強調,我們四川當時的「保路運動」,對後來革命的影響深遠,當然必須記上一筆。

最後議會交付表決,還是決定將十月十日訂為國慶日。

但需要國慶日的念頭,並不是從民國成立之後才出現。早在清末,就有人提倡國家應該要需要有特別的紀念日,以培養全體國民的愛國心。有這種想法的,包括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知識份子梁啟超。他看了美國和法國國慶的例子,認為紀念日可以鼓舞人心,團結士氣,實在有無比的重要性。結果 1910 年,清朝頒佈了六個紀念日,外帶五個「國恥紀念日」,包括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的 7 24 日,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的88日,還有甲午戰爭大敗給日本的 8 16 日等等。

除此之外,還有三個日子特別重要,同樣被當成了國家的慶典。分別是皇太后萬壽節(慈禧的生日)、皇帝萬壽節(末代皇帝溥儀的生日)和孔老夫子的生日。

不過規定頒佈不久,清朝就被推翻了。沒有了皇帝,大家只好轉而慶祝「國家」的生日。

那時候大家對國家的定義還是很模糊,不過想想現在也是一樣,國家在哪裡,還是非常抽象。

 

為了讓人民可以感受到這個看不見也摸不著的「國家」,在中華民國,就跟任何國家一樣,需要創造出國旗和國歌。從那時開始,人民開始學習著唱國歌,揮舞國旗,但當時國旗長得跟現在不一樣。最早的中華民國國旗,是以紅、黃、藍、白、黑五種顏色所組成的五色旗,象徵五族共和。最早的國歌,歌詞則是這樣唱:「中國雄立宇宙間,廓八埏,華冑來從崑崙顛,江河浩蕩山緜連,共和五族開堯天,億萬年。」

 

1919 年的 10 10 日,中華民國正開心的過第八個生日。

在上海的學生們高聲唱著:「飄揚國旗五色,猶如燦爛明霞,放出彩光萬道,照着自由花。」可是在這個舉國歡騰的日子,當時的國民黨總理孫文,卻似乎開心不起來。他除了批評多行不義的萬惡政客,要他們放下屠刀外,他更是發揮演講的專長說了一大堆....總之是要激起人民的愛國情緒,那時候孫文當了四個月的臨時大總統,話是說為了顧全大局,於是把總統拱手讓人。當時他只能忍辱負重,屈居南方,看著「軍閥亂政」,北京的政府領導人換過一個又一個,他心裡有說不出的無限委屈。這一年的孫文,決定要把國慶當革命。政客作亂,人民起義,在他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事。

八歲時的中華民國,將清朝取而代之後,這個新國家面對的內憂外患,政局紛擾,沒有停過。即便過了十年,情況還是沒有好轉。

1928 年,國民黨黨歌變成了國歌 ,黨旗變成了國旗。

1929 年的國慶日,當時擔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介石,發表〈告同胞書〉。他哀嘆當時的中國人已經喪失了固有的德性,只會投機取巧,「是非顛倒,黑白混淆」,亡國的威脅日益逼近,彷彿就在眼前,身為主席的他憂心忡忡。果然在接下來的日子裡,他從國民政府主席,變成國家軍事委員會委員長,再從 1948 年起,幾乎一路擔任了 27 年的中華民國總統。當了 50 年實質上的國家領袖。

不過 1945 年開始的中華民國,並沒有太多時間辦生日派對,沒有心情歡欣鼓舞。

1945 10 10 日,因為剛剛結束對日戰爭,各地還能熱烈慶祝國慶。但接下來的幾年內,因為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的內戰爆發,國慶日與其說是慶祝,倒不如說是一年一度向全民喊話的心戰時間。

1945 年之後的台灣,從天上掉下來一個有點陌生的國家,和一個不明所以的國慶日。

1949 年,中華民國的國軍仍然不敵共軍,撤退到台灣。那一年的蔣介石,就像 30 年前的孫文,一點也不開心,只是一心想要反攻大陸。那年國慶前夕,他氣憤地說:「我淪陷匪區的同胞,久在黑暗鐵幕之下,本已不堪受其暴力迫害,而今日又是目不能見國旗,耳不能聽國歌,其喪家亡國之痛,更不知如何忍受了。」

但他又充滿希望,對全國軍民同胞說:「我們深信為爭取中華民國獨立而戰,為保障人民自由而戰,為國際正義世界和平而戰,其戰爭必得到最後的勝利。」

不過隔了一年,情勢仍然沒有好轉。蔣介石在 1950 年的國慶日當天,檢討起自己說:「自愧不能立刻光復神州,拯救同胞,脫離水深火熱痛苦無告的苦境。」只好希望全國軍民同胞,繼續忍受犧牲,堅持奮鬥,相信光復大陸的任務,必能如期完成。

但是唧唧復唧唧,木蘭當戶織又當馬騎。

過了二十多年,蔣介石說這個世界,仍然「陷於邪正不分,善惡不明,以黑為白,積非成是,充滿貪婪、迷惘、喪亂的痛苦時代。」因此在 1971 年的國慶上,蔣總統只好繼續期待大家保持苦撐堅忍,獨立自強,戒慎而不恐懼,並放眼下一個十年能夠光復大陸。

儘管意識型態完全對立,針鋒相對,1949 年以後,不管海峽這一岸和那一岸,對於利用國慶來宣揚國威、高調放話的作法,反倒都是一樣。

海峽對岸,毛主席統治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,早就從 1949 年起,把國慶日從十月十日改到十月一日。這個中國不唱三民主義,改唱義勇軍進行曲;沒有青天白日,而是改升五星旗。

剛開始,兩岸幾乎年年都有國慶,到了 1960 年代之後,才慢慢減少。在1966-1976年的期間,中國因為文化大革命,閱兵被暫停舉行。在台灣,則是隨著蔣介石的龍體欠佳,閱兵儀式也漸漸減少。

1975 4 5 日蔣介石逝世,據說天有異象,風雨飄搖。但那一年的國慶,仍然照常舉行,並且為了安定人心,停辦多年的閱兵大典,也重出江湖。當時的總統,是臨時接任的嚴家淦,而真正的接班人蔣經國,則以行政院長的身分,站在嚴家淦的背後。不過,這一年的國慶典禮真正的奇觀,不是軍容盛大的國軍,而是有群來自北一女與景美女中,總人數超過五千人的高中女生,在總統府前廣場,聯手演出排字大戲。整齊畫一的演出,比起今天的北韓,毫不遜色。

表演的最高潮,是為了懷念民族救星,高中女生們合力排出了一幅蔣公遺像。據說在台上的蔣經國,看到此情此景,感動地留下男兒淚。

在那個國家就是蔣家的年代,國慶日究竟為的是哪個國、哪個家,沒有幾個人是清楚的。

在過去的幾十年裡,有許多政治上的異議份子,只要你不擁戴政府,不管你是主張統一(中共同路人)或是台獨(還是中共同路人),就會被指控意圖叛亂顛覆,遭到逮捕,這就是傳說中的白色恐怖。在那些日子,每一年的國慶,政府總不忘提醒人民:沒有了國哪還有家?可是幾十年過去,國還在,黨也還在,只有政府製造出許多家破人亡,默默地被遺忘。

1991 10 10 日國慶日的那一天,閱兵大典按照原訂計畫,照常舉辦。總統府前廣場被鐵絲網重重包圍;但再往外一點,氣氛就完全不同。原本在總統府前靜坐的民眾,因為被警察驅趕,只好轉移陣地,改在台大醫學院大樓門前靜坐。沒想到為了讓國家生日一團和氣,沒有雜音,警察竟然直接進入台大醫學院,驅趕參與靜坐的老師和學生。軍警進入校園,這個侵害學術自由的舉動,讓當時的台大校長孫震也忍不住出面抗議,宣示與台大師生站在同一陣線,要求將校內事務交還校方處理。

更沒想當時的行政院長郝柏村,態度十分強硬,指責孫震不負責任,孫震因而辭職抗議。

靜坐雖然被驅離,但抗議行動還在繼續。從那一天起,越來越多人加入響應。終於在隔一年,完成了刑法一百條的修訂。從此,再也沒有人會只因為反對三民主義,就被逮捕入獄。

1919 年孫文高唱的不斷革命,到 1991 年總統府前的靜坐抗議。

中華民國與台灣,早已物換星移很多次。

一個國慶日,也衍生出各種不同的意義,或是沒意義。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林永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